当前位置:米兰小说>历史军事>医汉> 第222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22节(1 / 1)

入夏以后,田野上基本都青绿一片。

这片孕育了无数代人的土地,似乎从农耕时代开启之时便没有变化过,一年接一年地长出粮食,一年接一年地被人们反复耕耘。

从汉到唐,乡野中的面貌都没怎么改变。

李世民早年亲自征战天下,见过许许多多历经战乱后一片荒芜的原野,如今看到眼前这安宁平和的景象,心情也跟着放松下来。如今大唐立国还没多少年,朝中人心尚且不定,底下的百姓就更不用说了。

正是因为百废待兴,他们才不能想着迁都,不能抛下关中腹地以及世世代代都生活于那片原野上的百姓。

如果他们面对突厥的进犯只一味地退避,怎么能让天下百姓真正回归安定平和的生活?

他们不能退。

一行人抵达校场,霍善就很熟练地占据高地当观众,顺便给他爹摇旗呐喊。

李世民:“……”

果然还得是亲儿子才亲自己,这别人家的娃到底是别的人!

一个是骠骑将军,一个是天策上将,两人的骑射功夫自然都不赖,上阵后两人俱是箭箭都正中靶心,根本分不出个高低来。

霍善才不管那么多,逮着他爹就是一通猛吹。

李世民的亲儿子不在身边,吃大亏了!好在他还有个诗圣杜甫在旁,当场写诗表示李世民也不赖,马上英姿令人久久难以忘怀!

霍善:?????

可恶,你会写诗了不起吗!

霍善在线摇人,让大文豪苏轼也给自己来一首。

苏轼:“……”

苏轼委婉地拒绝了霍善的要求。

开玩笑,那可是杜甫,他在杜甫面前写诗……倒也不是不能写,但远远达不到霍善想象中那一出手就力压杜甫的水平。

宋诗和唐诗完全不是一个赛道,唐诗是诗的蓬勃发展阶段,内容和格式都堪称百花齐放,到了他们宋人开始写诗,赫然发现前头耸立着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山。他们实在玩不出什么新鲜花样了,只能在义理上下功夫,没事就在诗里讲讲道理。

单论符合格律的诗,苏轼闭起眼都能写出一百首,可要拿去杜甫比较的话就有点难为他了。

下次一定,下次一定。

霍善找外援不成功,只能哼哼唧唧地表示“不管不管我不管,反正我爹才最厉害”。

霍去病也不计较这种胜负,把霍善抱上马让霍善也试着射上几箭,他可以在旁边指导一二。

霍善的注意力马上就被转移了,兴致勃勃地跟他爹玩到一块,玩够了还要跟霍去病分享自己手上的玉韘,说是他师父给他做的!

霍去病道:“听说你师父年轻时是使剑的,下次我遇到好剑给你留着,你到时候可以把剑送给他。”

父子俩凑一起嘀嘀咕咕地商量起来。

杜甫忍不住和李世民感慨道:“没想到冠军侯居然会跟孩子这么亲近。”

李世民也没有想到霍去病会有这一面。

他有点想承乾和青雀他们了。

听李时珍说他承乾身体不太好,当太子时便一直生病,他一个不信佛也不信道的人在那时候求天求地求遍神佛,只求承乾能好起来。

只是随着时间推移,观音婢早早撒手人寰,他也成了个偏心的父亲,格外偏心聪慧可爱会讨人喜欢的青雀,以至于本身就病痛缠身的承乾行事越发偏激,最终走向谋反的道路。他所希冀的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终归也没有出现在他的孩子们身上。

李世民看向正眉飞色舞地和霍去病说话的霍善。

这孩子可以把观音婢和承乾他们的病给治好吗?

霍善这次出城玩得很尽兴, 不仅玩够了射箭,还从周围薅了一堆新鲜蔬菜瓜果和鸡鸭鱼羊带回太守府加餐。

李长生见他热得满头大汗跑回来,顺道安排他搓了个澡。

霍去病听闻李世民也有过多年征战经验,邀李世民第二天跟他去军屯里溜达一圈。他是不爱读兵法, 觉得老一套已经不顶用了, 但如果是来自几百年后的练兵意见他还是愿意听一听的。

至于照不照办就看具体举措适不适合了。

李世民认为水师还是很有必要的,一旦南方真正开发出来, 南边的物产总得往北方运输吧?这些水师哪怕打南越和西南夷时排不上用场, 将来南方繁荣起来以后原地转型成运输船也不错。

隋唐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到洛阳, 可是费老鼻子劲把南北的水路给打通了。

不说挖的时候费了多少人力物力,光是维护这些河道每年都得投进去不少钱。

那么大一个天下, 统筹规划起来还真不容易。

双方交流得还算愉快, 李世民还给霍去病推荐明光铠, 这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那一场场动乱筛选出来的盔甲, 上战场非常好用。

霍去病以后打匈奴时穿上明光铠往马背上一跨,煌煌日光映照在甲衣上, 绝对能亮得对面的匈奴人睁不开眼!

霍去病听说这种甲衣颇具实用性,而且穿身上还挺威风, 总感觉刘彻应当挺喜欢的, 便问李世民讨要了具体样式。

一旬转瞬即逝,李世民不仅毒清干净了,连早年征战留下的暗伤都好得七七八八。

杜甫本就是只是偶感风寒,修养几日就好全了, 留下来只是为了多和李时珍他们聊聊安史之乱的事而已。

杜甫先李世民一天到来, 也先李世民一天回去。

霍善得知杜甫如今一穷二白, 很热心地表示诊金结算以后跟他回家去看看,至少给孩子做个身体检查, 说不准也不全是因为饿死才夭折的。

倘若真的是因为杜甫寄钱不及时才出的事,他还可以给杜甫家里留点番薯,这东西最初本来就是为了救荒才引种的。

这些不靠谱的大人哟,还是得崽来操心!

至于那些更宏大的事情,霍善还不太能理解,他能做的只有帮一帮自己见到的人而已。

杜甫听后很是感动,表示回去以后就等着霍善过来。

霍善送走了杜甫,诊金结算就开始了。

杜甫这次连药都没用几天,病就治好了,只不过有些风湿之类的慢性疾病是需要长期调养的,还是留了点毛病没能断根。

总的来说,诊金并不是很多。好在霍善现在也不太缺诊金,他邀请来的患者基本都已经发展成长期交流对象,有很多个义诊点可以刷宝箱,每个宝箱至少都能开出一枚商城币呢!实在买不起新商品了,他可以随机找个地方出诊。

好的医疗资源这种东西,永远都是短缺的,他到哪里都很受欢迎。

基本上只要出去义诊个三天,医馆结算的诊金以及宝箱就可以覆盖本旬上架的货物了。

霍善都没怎么看诊金,直接看向杜甫为奖池提供的新技能。

他定睛看去,只见结算界面出来一个……【死犹不忘】!

霍善:???

再看介绍,讲的是苏轼自述梦见了杜甫,杜甫跟他聊起了自己那句“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”,说是世人都认为这句诗讲的是恨不得吞并东吴为关羽报仇,实际上这句诗写的是吴蜀唇齿相依,不应相图,给了别人机会!

苏轼醒来后就把这个梦记录下来广而告之,让别人不要再误解杜甫的诗意。

后世人看到这两个大文豪跨越时空的交流,感慨杜甫死后犹不忘诗,真是书生气十足!

用了这个【死犹不忘】,可以让前人进入后人的梦乡!

霍善不由把这个技能介绍发给苏轼他们看,问杜甫是不是真的曾经托梦给苏轼。

没想到他们还有这个缘分!

杜甫:???

他怎么知道自己死后有没有给苏轼托过梦?

苏轼出来现身解释了一番,表示他觉得自己的理解是对的,又觉得光靠自己说不够权威,所以就说自己梦见了杜甫本人。

这不,经过他这么一操作,大家都没再误会杜甫的意思了!

要是没机会见到杜甫,苏轼是不会跟别人讲的,但对着杜甫本人他还是得澄清一下的!

杜甫:“……”

这个苏轼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不太靠谱的气质。

事实上杜甫自己为商城增加的新商品也不怎么靠谱,是种乌漆嘛黑的饭,看介绍说是青精饭,相传为道家养生食品。

实际上这是用一种叫南烛草木的果子榨了汁拿来蒸饭,蒸出这种乌漆嘛黑的效果!

杜甫写《赠李白》的时候曾经提到这种食物,诗中写到“岂无青精饭,使我颜色好”,可见这东西在唐朝人心里头有着极好的保健功效,吃下去后气色特别好!

商品介绍里也说这食用以后还有让人身轻如燕的增益功效。走再远的路都不会累!

而且还是熟食,要是以后出门吃不上饭,倒是可以掏出来果腹。

霍善准备给黄道婆囤上几份,黄道婆是想回江南去的,从崖州回江南路途遥远,这东西来得正好!

他一口气把新上架的青精饭全买了下来囤进医馆仓库里头,这才依言去找等着自己上门出诊的杜甫。

杜甫在长安的住处说不上好,至少比孙思邈住得差多了。

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虽然他祖上也算阔过,但他待在长安求职十年都没成功,父母又早就过世了,哪还有多少钱供他过锦衣玉食的生活。

霍善去过的脏乱差地方可不少,杜甫这条件只能说是差了点,但整体还是很整洁的,是以他也没有在意。

此时正是天宝十三年的夏天,外头的知了也吵闹得很,霍善跟着杜甫往外溜达,路过一处深井旁忽地闻到一阵异味。

他鼻子灵,闻到这味道就感觉不太舒坦,不由转头问杜甫:“这井怎么这么臭?”

杜甫无奈地说道:“这里租金便宜,就是因为有这么一口井在。”

杜甫给霍善讲起了长安城建设的过程,汉代的长安城旧址早就废弃了。

经历过几百年的高负荷运转,长安旧址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得非常彻底,打出来的井水都相当一言难尽,按照当初定都时的考察结果,那就是“水皆咸卤”。

那咸卤的水是怎么来的,你就自由想象吧。

隋朝重新选址又建了个长安城,这个长安城规划得非常齐整,问题就是……工期太短了,没来得及搞出合理的排水系统。

为了解决未来可能高达百万人口的排污问题,长安城总工程师提出一个相对简便的解决方案:咱在城中多挖些深入地底的渗井,以后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就往这里头扔吧!

这样排污和防涝的问题就解决了!

这座崭新的长安城经过百余年的运转,也成功让许多为排污防涝而设的渗井变得……臭不可闻。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米兰小说